看到村中的老房子,无人管理,破败不堪,木砖结构的基本都塌了。有的变成一堆瓦砾,有的已经倒塌,有的倒了一堵墙,有的陷了半间瓦,有的院落里长满杂草树木……很多村子也就是如此。 如今,仍可想象当年大聚居的热闹景象。现在也免不了破落倒塌的下场。这种现状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司空见惯,但城里来的人见了,却总要发一番感叹:可惜了!怎么不保护起来!
一方面是谁来保护? 现在农村很多是空壳村,有100多人的村,常年住在村里的却只有不到10个人,还都是一些老人。留下来的人,要么在老房子里挑一间好一点的住着,要么住在子女的房子里,对于村中的老房子也无力保护。加上家族人口发展,这些老房子的权属复杂,反正每一家分下来,也可能就只占一间房,大家宁愿荒废,也不愿保护。 另一方面,保护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肯定有人会说,这是古民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老祖宗的东西传到我们手上毁了,真可惜!然而,被毁的,岂止是农村的建筑,农村其他的文化和城里的古建筑也有很多消失了。何况,如果这些老房子失去了住的功用,没有人愿意住在里边,修缮的意义又大为减弱。房子没有人住,没有人气和烟火气,再结实的房子也禁不住放。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看而修缮,实力又不允许。
也许你说搞旅游开发啊!没有到农村来住过的人,偶然一次来村里,看见山清水秀,炊烟袅袅,顿觉诗情画意,以为到了世外桃源。可是你叫他住上个三年两载试试!夏天蚊子一咬第二天就要跑。你可能觉得村里不是这样啊,不都是小洋楼住着,大院子可跑马吗? 当然,这样的情况是有的,可是更多的村民目前还没有实现这个理想。再说,你到处看看,建新房、围院落的,有些占用了上等的水田,这可是违法违规的。老村子不怎么住人,老房子没人管,年轻人在外面赚点钱又喜欢在村外的田地里建新房,这就不是讨论老房子的问题了。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古村落名单,安排资金进行保护,可前提条件是要入选到名单中去。这对于散落在全国各地各村落的古建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也行动起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倾己所能,投入到古建筑的保护中去。如桂北一70多岁的老人,将当地一处古建筑群进行整体搬迁集中保护,该事迹引发社会广泛赞誉。
这种老房子有种沧桑的美,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中国传统的民居文化的角度,有一种历史的协调性,觉得这样的房子就应该属于这里,恰恰破旧沧桑的面貌正是它美感所在。 然而,从现代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来看,这样的房子严重影响了环境的美观,而且有安全隐患,这就是历史与现代的矛盾,是现实生活与艺术审美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