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红山梅花龙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是由5条龙(一公四母)、4个灯笼、3条鱼子灯笼加敲打乐器(小鼓、中镲,手锣,叮锣子、吗锣子)组成。龙体用干稻草编造,头尾分别用两根长约1.6米,口径约3.5至4厘米的竹竿支立起来,插满点燃的香枝而成。龙头上有龙角和龙耳,龙耳在头部的两边,龙角在头上,公龙四个角,母龙二个角。 梅花龙龙身不长,一条龙就用两条竹竿支立着,立身时龙身中间往下沉形成弧形,就像一片梅花瓣。舞梅花龙有四个节目,其中两个节目是以梅花为题材命名的,分别是“团梅花”和“走梅花”,所以这种龙叫“梅花龙”,舞龙活动叫“舞梅花龙”。 梅花龙起源 梅花龙起源于仁化县红山镇新白村委会新田村小组李氏家族,发展至今仍在新田,尚未向外发展。未向外发展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舞梅花龙的人员要多,一场活动最少要30多人;其次是非李氏家族的村落未发展舞梅花龙活动的原因与梅花龙的起源历史有关。 开创梅花龙的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起因与李氏家族李威光有关。李威光,字韬亭,谥忠孝端和,系广东省五华县城南黄埔村人。他身高七尺,身材魁梧,体力过人,从小喜文好武,写得一手好字,中过文秀才。后来寻师练武,熟练射弓,善舞重达135斤的关刀。他勤学苦练,人品忠厚耿直,文武兼备,特别是武艺出群拔萃。清朝乾隆壬辰年间,李威光进京参加武考会试荣获第一,高中武状元,殿试钦点,送匾“状元及第”。史记诗曰:“五百人中第一名,等闲平步上青天。将袍乍看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上任后,皇帝亲封他为广西黄岩、镇标、提标、游击参将。上任期间,李威光耿直尽忠、屡建军功,后调至福建提升为烽火门副将。 公元1786年,台湾彰化县林爽文聚众联结天地会,攻破彰化城,接连攻下几个都郡,声势浩大。清王朝时期,李威光带领漳泉义勇军渡海征剿,统领将士驰骋沙场,奋勇杀敌,驱压叛军,不到一年时间就平定叛乱。因此,李威光升任台湾安平协水帅副将,后调任闽安水师副将,福建南澳总兵。期间又因他对闽、澳二省沿海作出了重大贡献,皇帝把他调到京诚,提为御前侍卫,再赐他二块匾额:“御前侍卫”和“状元及弟”,瞬时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此事不久后的一天,新田李氏家族因与城口内洞发生了一场土地矛盾纠纷案件,告到了京城。公堂判官拍案严辞:“大胆刁民,你是何人,竟敢藐视公堂,为何见到本官不下跪?”李氏家族被告人士在官堂之上临危不乱,说:“我乃新田李氏高堂李仲伍后裔,皇帝身边的红人李威光是我远祖百二郎的老叔叔后裔。凭什么要我下跪于你?”当场判官情知不妙,只好收集相关证词,暂停公审,潦草决案。 新田李氏家族人士返乡前找到御前侍卫李威光,向他讲述了事情经过和结果。李威光深知官场险恶,为了避免官府追查新田李氏宗祠高堂李仲伍后裔与自己血脉关系虚实情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李威光决定送一证物“状元及第”匾额给新田李氏祠堂。 新田李氏家族人士返乡后,召集新田各房管事,讲述在京城发生的详细事情经过,以及李威光送匾一事,共同商讨如何举行重大仪式迎接“状元及第”匾额的到来。各房管事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决定将李威光“状元及第”匾额悬挂于新田李氏祠堂大门之上,既表示对李威光的敬重、感恩和纪念,又表示“状元及第”匾在此如同武状元亲临。同时引用古语“五龙相会出天子”之意,定造了五条龙进行活动,意即李威光武星降世凡间。五湖龙王的相会活动,不忘与四海龙共事,便定造了四个灯笼作为四海龙王的龙珠。同时,还定造了三条鱼子灯笼,一条鱼在天上寻觅天子和文、武星下降,一条鱼在凡间寻觅五龙相会区域降世贤家,一条鱼长驻人间护佑文武星转世后成长成才。李氏家族依民间风俗习惯举办舞龙活动,定制了四个非常形象的活动节目:团梅花、走梅花、踩四门(围篱笆)、编搭子,整个舞梅花龙活动过程,与通俗舞龙活动相同。舞梅花龙活动须配鼓乐器,活动开始前打响鼓乐器闹场,召集舞龙、烧香插香人员,从起步接龙神开始鼓乐至活动结束。在舞龙活动过程中,须有爆竹相伴,“啪啪”响的爆竹声,意为增强驱赶和压制瘟神邪气的气势,“啪啪”响的爆竹声越密集,舞龙人员舞龙的速度便越快,越显得龙气势非凡、威力无穷。 舞梅花龙一般是在年初一至元宵节之间的晚上举行,举行的次数不定。舞梅花龙活动自创办以来就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便是举行舞梅花龙活动要连续开展三年。舞梅花龙活动起源的目的是迎接李威光“状元及第”匾的一种特别仪式,之后举行的舞梅花龙活动带有纪念李威光、辞旧迎新、驱瘟除邪、人畜平安、欢乐祥和的含意。 2009年,《梅花龙》入选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刘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