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政府首要难题。 现在农村也进入富裕的节奏了,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更高了。乡村振兴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价值正在释放。很多游客走进乡村田园,不光是图吃喝游玩,更愿意扭秧歌、听大戏、体验农家农活,体会不一样的乡土生活,农村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甚至有些村上演“村晚”了,你们村OUT了吗? 村风 村容 村貌 改善 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地方搞撤村并居搬迁县城居住,一个个村庄在消失;有的追求GDP不惜代价,经济发展起来,文化却荒芜了,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无人传承。有的把乡村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文化墙,浮于表面,忽视对村民的文化培训和激发内生动力。有的村小楼建起来,把历史遗留的产物拆迁破坏,虽然环境美了,却没有富脑袋,歪风邪气长期存在,干群关系紧张,这样的乡风民风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城市反哺农村,不是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 互学习 惠民心 福百姓 要改变就要做好传统村落归纳梳理,对各地村落文化采取行动进行创造性继承和保护,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惠民工程建设,建设农民与商家合作社,举办乡村活动、宣传家乡美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的行动。建设书屋阅览室让百姓找信息、学技术、读书、看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搭建一个求上进的好场所。同时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培养群众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情趣盎然的生活方式。 结合地方媒体的宣传逐渐建立乡村品牌,通过各地各村可以开展乡村评选家有“好媳妇”、“好公婆”、“文明户”等文明评比,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美德,把乡村“压箱底”的稀有剧种搬上舞台,这种村民自编自演的文化形式,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它们真正活起来。必须做到“软硬兼施”,才能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小康文明村创建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城镇、乡村建设的新路子,不断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工作之余、农闲时节参与到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学习中去。 “村风民风”文化的改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结合开展文明建设、文化创建,让群众得实惠,受教育、转观念,提高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洁环保的生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制定乡规民约,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红山家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红山家园网,转载请注明“来源:红山家园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