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家园

关注民生 . 红山百姓家园互动交流平台,欢迎您!
搜索
红山家园 古城镇 乡村文化 查看内容

悠久的产茶历史——红山茶

2018-10-18 16:39| 发布者: gurenze| 查看: 2249| 评论: 1|原作者: 张玲|来自: 红山家园网

摘要: 红山镇,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镇,眼前是翠绿欲滴的千亩“茶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点缀其间,茶、自然、人三者已融为一体。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红山镇,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镇,眼前是翠绿欲滴的千亩“茶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点缀其间,茶、自然、人三者已融为一体。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红山悠久的产茶历史,红山茶品质优异。在1978年的省山区资源调查中,有关专家认为红山白毛茶品质居粤北各茶之首,是岭南茶之珍品。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这里的韶州茶便出产自黄岭嶂,由此可见仁化早在1200年前就有茶叶生产。


  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仁化县志》中载有:“茶类:有黄茶、青茶、甜茶、苦茶”,这说明仁化县在400多年前,在茶树品种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品种分类。

  清代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物产篇记载:“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西山即仁化县一带地区。清代《康熙仁化县志》、《同治仁化县志》记载:“茶有白毛、黄毛两种,黄岭山窝产白毛茶,时称白茅茶”。

  明嘉靖年间被列为朝中贡品,明、清时期有人工种植,清末已有种植茶园750亩,所产的“云雾白毫”已成为仁化县名特产,远销东南亚等地区。清末民初,茶商不仅争相购买,有些还在红山区的小楣水、石塘区的观音坐莲两地雇请100—200名工人兴办茶场,后因茶价下跌而倒闭,仁化白毛淡出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后,茶叶的生产得以恢复。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仁化县农民开辟个体茶园的高峰期,从山上寻挖野生茶树种植,发展到种子繁殖,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本地品种市场优势得到良好发掘。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红山茶业蓬勃发展,白毛贡茶重焕生机,以全新姿态面向世人。茶叶产量的提高,使得平常老百姓也能饮上旧时只有帝王国君才能享用的名饮贡茶。
 
  时代在变迁,仁化白毛茶真正作为“贡茶”时的制作工艺现已不得而知,但当下白毛茶的采制工艺也堪称“贡茶”标准。白毛茶采于春分至清明期间,特级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制500克特级白毛茶需采4.5万个左右芽叶。鲜叶进厂需及时拣剔,保持芽叶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再经摊放、杀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得到茶叶成品,其中纯手工工序多而繁复,讲求技巧。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红山家园网 收集整理撰写  编辑/张玲

【凡本网注明】来源:红山家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红山家园网,转载请注明“来源:红山家园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老鞦129 2018-10-19 08:25
现在茶园泛滥,大部分工厂加工,各种香精,纯手工茶几乎很少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