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些失传的老手艺,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 人类一路走来忙忙碌碌 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 洒下汗水 洒下星星点点的智慧之光 我们淘汰旧的、创造新的 生活越来越好 越来越文明、时尚 所以或许很快这些就要消失 下面这些,认识吗?记得吗?经历过吗?如果没有印象,问问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许,他们会给你讲述一个那个年代的故事。 弹棉花——弦断无人续 弹棉花,现在用来形容很难听的音乐。或许是因为以前弹面花的声音确实单调,嘈杂。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睡起来也是格外厚重踏实。 箍桶——淡出记忆的手艺 很神奇的一项技艺,我始终不明白,那些老匠人们是怎么样把一块块毫不相连的木头,箍在一起,成个桶状,美观、大方,隐隐散发着木头的清香,而且还很实用,不会漏水。 磨刀人——凝固的记忆 “磨剪子,锵菜刀。磨剪子,锵菜刀。”这个调子想必很多人还很熟悉,但偶有人在哼唱的时候,也带了玩笑的味道。磨刀,把原先钝钝的刀,磨得锋利,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不容易。现如今,在街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刀的匠人了。 爆米花——儿时零食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声“砰”,随后就是那又香又酥的米花了!现在在邯郸的一些街头还有这些爆米花老匠人的身影,你见到了吗? 纳鞋底——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还经常穿妈妈纳的鞋底,一层一层的布,通过浆糊粘起来,再用阵线秘密的缝上,很厚实,很舒服。但是,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对这个不大喜欢,因为是穿久了的缘故,现在,各色各样的鞋子在货架上琳琅满目,却也找不到妈妈做的那样舒服又有味道的鞋子了。 编竹篾——爷爷的好手艺 跟箍桶一样,对于这些竹子了、木条做的东西,我实在是好奇,一条条细细的树枝,怎么就在他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框子,箩筐,簸箕,粪箕等等竹子工艺用具。 补锅、打铁匠——敲敲打打又一年 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了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到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带电才煮饭设备,补锅师傅难觅踪影。 修伞匠——巧手修补 “修理伞!”很多人的记忆里应该不会少了这声音。修伞师傅干活手脚麻利,哪怕散成一堆钢丝骨架的伞到他手里,不必花费多长时间马上整理成形,再经过简单的几针缝补,一把坏了的伞便还原如初。一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的修伞师傅日渐消失于这街道纵横,市面繁华的大城市中。 编扫帚——经久耐用 院子里,爷爷坐在一小板凳上扎着扫帚,阳光柔和地撒在他的身上,那粗皱而有力的双手不时左右翻动,没一会扫帚在他手里成形了。现在,做扫帚的材料还在,可已经很难找到会做扫帚的人了。 剃头匠——儿时的发型师 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啊!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致将要失传的手工艺!!! ——红山家园网编辑整理 谢新华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