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1968年修建、1991年重建在白石洞村的红军长征革命烈士纪念碑。 红军长征主力设在红山李氏宗祠的指挥部旧址。 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新白村古石桥而命名的红军桥。 82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穿越仁化县今红山地域,给世人留下许多传承红军长征的记忆:当年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至今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为了纪念和缅怀红军,当地人民不仅修建红军烈士墓碑,每年坚持为红军烈士扫墓,还将当年的建筑物和地名以红军长征精神为荣进行命名。 红军长征穿越红山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在赣南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穿过南雄后,沿着赣粤湘边西进长征。11月2日,中央红军左翼部队攻占仁化城口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作短暂休整后,红一、红九军团以及中央纵队、红五军团一部,于5日起陆续从城口挺进红山的新田、新白老屋、中山、小典等村待命西进乐昌麻坑。红一军团指挥部设在新田村李氏宗祠。9日,红军全部撤离红山向西进军。 红军在红山境内虽然仅有5天,但依然不忘做好革命宣传工作,严守红军纪律。据新田村早年的老人回忆说,红军来到该地即向百姓宣传红军的宗旨和红军北上抗日等革命道理,要求红军官兵对百姓要和气,不惊扰百姓,买卖要公平,损坏百姓东西要赔偿。另一位老人说,红军来到河背村时,一位红军领导站在台子上对百姓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不会要老百姓的东西……”一位曾为红军带路的老人李先芳说:“红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军队,马营长、徐连长待人十分好。” 百姓对红军的支持 红军经过红山宣传革命,纪律严明,保护人民利益,深受当地百姓感动并得到支持。红军所到之处,有群众主动为红军当向导提供情况,不少群众主动为红军烧饭、送茶送水,有的群众还为红军砻谷(磨米),供给红军粮食。 红军过红山时,百姓支持红军最为感人也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和抢救红军伤病员。当年,红军由于生活艰苦而又长途征战,队伍出现不少伤病员,给红军长征带来困难,而地方反动武装却协同敌军不断搜捕红军伤病员和为红军做好事的群众,但红山不少群众依然千方百计保护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和掩护红军伤病员。当年青迳大水村李德林,冒着国民党清乡队搜查的危险,秘密收养一位臂部受伤的红军战士,坚持20天为他洗伤口,敷草药,送饭送水,使他伤势好转并踏上寻找红军队伍的征途。告别时,李德林的妻子还为红军战士送上糍粑,以便途中食用。红军战士非常感动,当即把自己的步枪送给李德林作为纪念。新白老屋村也收留了几位红军伤病员,为其疗伤治病。据统计,红山有几十名红军伤病员牺牲,当地群众自发将烈士遗体掩埋。 世人对红军的怀念 红军长征过红山时间不长却烙印永留,80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精神,永远铭记在红山人民的心中,世人以种种形式进行纪念。 当年红山的小典村,有两名红军伤员被村民收留在家中疗伤,但由于伤势过重,缺医少药,尽管村民精心照顾,红军战士还是牺牲了。村民怀着悲痛的心情,把牺牲的红军战士安葬在村旁的山边。为了怀念牺牲的红军战士,村民80多年来一直坚持拜祭。红军长征过红山时,据统计共牺牲30多名红军战士,当地政府为了铭记和缅怀他们,在白石洞村附近修建起一座“红军长征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在碑底筑墓安葬30多位红军烈士。 红山新白村有一座古石桥,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此桥,特将它命名为“红军桥”。红军长征经过的今仁化县红山镇地名,其实当年不叫红山,是属仁化县城口区以西、董塘区以北和乐昌县五山区以东的部分乡村。新中国建立后,粤北县的行政区域将区改为乡后又改为人民公社(简称公社),1971年1月,仁化县成立烟青公社,由原董塘公社的烟竹、鱼隍大队和城口公社的新白、清径大队组成,同年9月,原乐昌县的五山公社的中山大队划归烟青公社管辖。次年1月,为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将烟青公社改为红山公社。这就是红山地名的由来,也是韶关众多地名中,唯一以纪念红军长征而命名的地名。红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