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出发开始长征,广东成为万里征途的首选方向。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先后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乳源梅花乡(今乐昌梅花镇)/连县(今连州),经历了新田之战、城口突袭战、铜鼓岭伏击战、茶料阻击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置在粤赣、粤湘边的三道封锁线,使主力顺利通过广东境内,向湖南方向挺进。红军长征在广东期间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传播了革命火种,促进了当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从1934年10月31日到11月9日,中央红军在仁化境内的长江、城口、红山等地行军作战共计10天,进行了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等战斗,摧毁了国民党军设在仁化县境的碉堡26座,突破了国民党军设在广东仁化城口至湖南桂东、汝城间的第二道封锁线,暂时甩开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和堵截。
红军离开仁化西进乐昌,为抢占先机,尽快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在短暂的休整后,红军离开仁化,继续西进。从11月5日开始,驻扎在城口的红一、红五、红九军团部分部队相继从城口出发,沿九峰山脉前进。红一军团第二师一部、第十五师从仁化红山向中洞进发,进入乐昌县麻坑。红九军团在扑灭城口镇大火,并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两名敌探纵火犯后,撤离城口向湖南汝城延寿进发。至11月8日,红军顺利通过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11月9日,红一军团余部最后撤出仁化红山向乐昌县麻坑进发。
11月5——6日,国民党空军衡阳航空队轰炸城口,造成居民10人死亡。红军主力撤离仁化县境后,国民党军对红军经过和留有红军伤病员的地方,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清剿”。据记载,仁化境内在“清剿”过程中牺牲的红军伤病员共74人,在深山老林中因缺乏医药和得不到护理而病逝的有7人。
1934年11月5日至9日,红军大部红一、红九军团、中央红星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陆续从城口镇经围坑进入红山镇的新田宿营。红军撤离之后,反动武装用尽残忍手段追杀红军伤病员,有36名红军伤病员遭惨杀,是当地农民群众自发将红军烈士遗体掩埋。
红山红军桥位于仁化县红山镇新白村委会,该桥为石拱桥,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东西走向,单拱,麻石砌成。成26米,宽5.8米,高8米,桥拱跨度15米,占地面积约150.8平方米。桥两端设台阶,桥面平坦,是当地李姓人出资兴建的古道人行桥。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进过新白村,大部队三天三夜从此石桥上通过。当时,新白村的许多村民目睹了这一壮观景象。后来,当地人民群众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此桥,特把该桥称之为“红军桥”。从此,红军桥就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骄傲。
历经多年风雨,长期日晒雨淋,部分麻石长满青苔。修建公路时将多余泥土倾卸在桥端。加上人为在桥面局部铺设水泥,是造成损坏原貌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