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臭名”也好, 改成“美名”也罢, 农村改名, 关键是要改成以“发展”为名。 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成绩需要通过发展来推广, “发展”才是农村真正的“本名”。 近日, 海南、福建、陕西、河北、广东等地 正在向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说“不”。 究其原因, 一方面, 一些地方在取名的时候, 呈现出明显的崇洋媚外倾向。 “帕提欧公寓”“威尼斯小镇” “维也纳森林”“曼哈顿公馆”“罗马花园”…… 在一些地方打马走过, 好似完成了一趟环球旅行。 另一方面, 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名不副实问题。 有人吐槽县城老家的小区, 虽然名叫“香树湾新都”, 而事实上, 树不香,湾不见,且不新, 更谈不上都。 一些城市地名, 因为过于崇洋媚外、 过于名不副实, 所以需要改名。 但农村地名, 并不存在崇洋媚外倾向, 大都保留了乡土本色, 也不存在名不副实问题, 反而往往是名实相副, 那一些农村为什么还要改名呢? 因为这些“名字”都太“臭”。 贵州山区某村, 因村庄经济落后, 很多年轻人讨不到媳妇, 当地人索性管它叫“光棍村”。 山西矿区某村, 因村里的男人很多死于事故或尘肺病, 村里不乏寡妇家庭, 当地人遂称其为“寡妇村”。 湖北地区某村, 在发展养猪业的时候, 没有处理好粪污排放问题, 当地人干脆将它唤作“猪屎村”。 此“名”非彼“名”。 城市要改的那些“名字”, 真的就是某地的名称; 一些农村要改的“名字”, 其实不是它的“本名”, 而是它的“臭名”, 或者说是它的一个“绰号”。 最开始的时候, 我以为, 这些村庄的“名字”是被当地人改变的。 但随着调研的深入, 却发现真正改变它们“名字”的, 不是人,而是问题。 “光棍村”折射的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 生育结构不对等导致男多女少, 经济发展不均衡又导致一些村庄没有竞争优势, 婚恋文化又是女性找对象都愿意往上找, 多种原因叠加, “光棍村”的出现, 其实并不意外。 “寡妇村”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 一些地方“土里刨食”很难养活一家人, 当地除了煤炭经济又缺乏其他支柱产业, 一段时间之内煤炭产业无序发展且工作流程缺乏规范等, 这些都加大了“寡妇村”的诞生概率。 “猪屎村”反映的则是一个生态问题, 村庄大力发展养殖业, 一度也赚了些钱, 屋内实现了“现代化”, 但粗放型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 屋外演变成“脏乱差”, 如此又焉能阻止别人改变自己的村名。 好好的村名被问题改变成一个个如此“辣眼睛”的“名字”, 不是本村人愿意看到的。 他们自然想要改回村庄的“本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