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9 2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变化极快的世界,尤其在当代的中国。但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开始工作后就以为,眼前的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自己手里的知识是可以管到老的,那家公司承诺的股权几年后是肯定可以拿到的。现实可能是,你的这份工作过几年就没了(体制内也不一定稳定),你所学的东西不到两年就已经没人用了,承诺你的那个公司才一年就垮了。
好像是乔布斯说的,不要等到一艘船从舱顶开始漏水的时候,你才知道已经沉了。
李光耀则说过,“邓小平是我见过的领导人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里面的经验至少有两条:1.在职场里,不要相信那些鸡汤老板们动辄“五年以后”的承诺,你可以把自己的规划做的远一点,但眼前的利益不能太让步;2.别一进职场就一副养老心态,以为自己可以这样过一辈子,请做好随时改变的准备,锻炼自己不断适应的能力。
三、那些看起来很不了不起的成绩,都源于一点点的积累
最近看到有个问题挺好的,“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个人认为:那是因为毕业后,你再看不到TA平时的积累,等你看到他做出的成绩时,就只有惊讶了。
我身边正好有个例子。
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交流很少,一两年前听说TA业余在做微信公众号,我还不以为意。直到去年底,有一天无意中看到朋友圈分享了一篇阅读10万+的文章,点进去一看,居然是TA的公众号发的。
等我前段时间关注TA这个号的时候,发现TA已经做到了这个类别里前十的个人号了。
除了震惊还是震惊,因为一开始没有关注,我现在看到这个公众号里动辄十万+的阅读量,完全一脸懵逼,不知道TA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很火的奇葩说,里面好几人我都认识,因为大学里我也打过辩论赛,获得过最佳辩手,但因为打辩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实在受不了天天耗在上面,放弃了。
再然后我正常的工作了,与他们再无交集,直到有一天看到他们出现在奇葩说上,我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还没有放弃辩论。但现在,我早已沦为辩论路人,而他们则成了大神。
了解辩论的朋友都知道,你在场上看到他们精彩表现,现场每一句精彩绝伦的话,每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每一次煽动人心的总结陈词,其实下面都是无穷无尽的打练习赛、找资料、作分析、写辩词、千锤百炼、点滴积累的结果。
这就是我在这个问题下要分享的最后一个观点:所有职场里你现在看到的大神、牛人、达人,你看到他们简历上硕果累累的成绩,看到他们现在做的许多高大上的工作,其实一开始都是从细微的事情开始的。
你与他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有些事情看着挺难、很费时间,你放弃了,但他去做了,从最小、最细微开始做起。只要这事儿是有意义的,几年后,就一定能看到差距。
另外,多说一句,不管是我同学的微信公众号还是奇葩说里的很多选手,其实更多地是多利用了业余时间而已。
所以,还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成功取决于八小时之外你所做的事情。
这话有点鸡汤,但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你副业干的好,也会让你的主业没有太大压力。而当有一天你的副业日积月累终有成绩的时候,甚至可能让你的主业也黯淡无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