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好多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如何聚在一起聊天?建个微信群你加不加入。
现在的农村,还像以前那样大家聚在一起干活、聊天、商议事情的机会并不多,除了逢年过节时的一些传统活动,比如庙会、游山等等,还有就是丧葬嫁娶这样的日子部分多年未见的玩伴、亲人、邻居可以聚聚以外,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在一起了。
农村在过去,在一种传统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交往实际上还是比较频繁的,这样的交往形式直到目前可能仍然是很多人特别怀念的一种记忆,但记忆始终是记忆,这样的场面永远无法再回到现实中了。
为什么过去集体性的传统社交无法再得到实现,这主要是一个村庄的公共空间已衰落,在大部分人外出,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集体劳动减少,也或者是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入农村,人们的私人生活逐渐膨胀,压缩了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机会减少,人们聚在一起生活或者干农活的机会就相对减少。
所以,在现在的农村,有人将此形容为“离散化的村庄”。所谓离散化,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公共空间缩小的问题,外出打工的外出了,在家的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就算在秋收这样的大忙季节,“以工换工”的劳动形式也减少了。因此在这样一个离散化的村子里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认同。
没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和认同,一些人就对村子的公共建设或者村庄的治理表现出不关心、不参与,但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就会表现出无限的膨胀。所以,有专家研究这种离散化以后的村子,认为将会面临一种失序。
因此,一直以来,如何才能把一个村子中村民从分散在不同空间中再次聚集起来,从整体上维系秩序就成了很多专家和管理者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再加之农村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就为离散化的村子在社会秩序上的重构带来了可能。例如现在微信群、QQ群的建立,就给村子中人们提供了虚拟化的新型公共社交空间。
微信群这种公共的社交空间,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现实空间走向网络公共空间,成员经过长期互动形成了合作场域,在其中进行问题剖析、社区学习、舆论监督、加强邻里关系、开展媒介动员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离散化”村庄的再次聚合,将已经成为“半熟人社会”的村子转变为“熟人社会”。加入微信群的村民通过集体的虚拟在场和互相规训再造了“公共人”,从而维系了乡村秩序。
微信群为村民们平时的闲聊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村民借助微信群实现了集体虚拟在场,使得村民从“私领域”走向“公领域”。当多数村民再次聚合在网络时,一个新型的乡村社区再次形成,村子就会回归到了“熟人社会”,重新建构了村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微信群,大多数人外出务工以后,除了和家人保持联系以外,很少和村里其他人保持联系,就会逐渐感觉和村子里的人们关系越来越远。而如果长期不回家,或者回家很少的人,无法感知家乡的变化,无法参与村子的建设,就会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子感到很陌生。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回不去的农村,留不下的城市”。
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就算离散在各个地方,不管家乡是富裕也好,还是贫穷也好,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文化的根”和“心灵家园”还在农村。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归宿感,让每个人都会时时的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如果仅仅是为了关注,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说这么多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来,但又没有这样一个建言献策的平台,而微信群则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样一个群,我们可以理解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所以,微信群除了可以用来提升村庄的管理质量和发展步伐以外,平时聚集在一个网络空间的村民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在不断的话语表达中实现村庄关系网络的维护、修复、培育、生产和再生产。
不过,要让微信群真正发生管理和交流上的作用,不让微信群成为一个发牢骚的平台,就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智慧,也需要成员的自我约束,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正能量的知识传播。
文|山魈 红山家园编辑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