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他困惑地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了!”听到这话我很诧异,“富二代”,在我印象中好像是那种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的公子哥、纨绔子弟,就是那种家里有钱,无限宠溺的感觉。 
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的中产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知识富有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粘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觉得越是家境不好,越不能亏欠孩子,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宁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这是他们的教育信条。 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孩子就有出路,因此家长把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揽,不管孩子学的怎样,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我们孩子的篮球训练队中,有一个醒目的孩子,因为他家离训练营比较远,每次都是自己搭公共汽车再转地铁,再步行到这里,训练结束后主动帮教练收拾篮球,然后自己再乘车回家。聊天发现,他回家后还要帮全家做晚饭,他的妈妈不太会做饭,爸爸对吃又不在意,因此他若想吃什么,只能自己做。 
后来我惊讶的发现,其实他的爸爸是某知名企业的高管,家境非常好,于是我惊奇的问:“您怎么这么舍得让孩子吃苦?”,然后换成他的惊讶,认为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而已。 
原来,真正苦过的创业者,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富人穿100元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这种观念的建立,永远跨不过阶层的高度。还记得贝克汉姆的儿子在咖啡馆打工的博客吗,时薪20元人民币。他家众所周知的富有,却能够让孩子去自己经历生活的现实。 
贫穷家庭的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的“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自尊心,甚至我穷我有理的心态,幻想着只要我摆出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我就能成功。 贫富的差异,本质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宠溺无限度,快乐就好,不求其他。当未来,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和烦恼的时候,如何面对现实,接受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心态,才是我们早该要想到,该锻炼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 
不要一味的追求孩子的成绩,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天才学霸,人格和情商不健全,不能融入社会甚至出现反社会心理。 
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坚信父母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放手,让他们去经历,去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