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期间,在久违的老家过大年,体验到传统的农村习俗正在悄悄地改变,除了有“年味”代表性的习俗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之外,年轻人的婚恋婚育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明显的变化。
改变之一:
鞭炮逐渐淡出“娱乐”视野今年除夕夜,除了在午夜时分短暂的鞭炮、礼花弹和二踢脚爆棚外,其他时间鲜见有人燃放。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与以往炮声不断的过大年相比,今年烟花爆竹明显变少,而且恐怕未来也将形成一个逐年递减的趋势。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各式各样的鞭炮是重要的年货,放鞭炮是小孩和年轻人的一大嗜好,几乎家家都要备上十几挂鞭花,还要配以几捆二踢脚和大量拽炮。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改变之二:
“磕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冀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的拜年礼俗一直绵延不绝,特别是拜年磕头的传统,即便在民国成立100多年后,依然长盛不衰。我的老家大名县,历史上曾是都、州、府、路、道和省会治所,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保持得非常好。春节拜年给长辈“磕头”就是保持得最好的传统之一,在其他一些地区恐怕只能在电视剧里才看得到。然而,从今年笔者在春节拜年的情况来看,这个礼俗受到的冲击不小。除夕晚上,
改变之三:
晚婚晚育少生渐次登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观念,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叔与大侄年龄不相上下,更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被人引以为荣。曾几何时,早订婚早结婚早生子,也是每一对家长的奋斗目标,似乎有了孙子就可以功成身退,尽享天伦之乐。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大名县老家观察到,即便是95后的孩子们也遭到心急的父母、亲友的轮番拷问和花式催婚。对此,不少95后无语泪先流,内心很纠结:我还是个宝宝啊!有的95后觉得自己依然是个可以穿校服读中学的中学生。一位95后微信留言道:本宝宝瑟瑟发抖,感觉毕业就在昨天,而各种催婚已经轮番上演;而一位未婚的大龄80后表示:30出头了,不要和我抢好不好?农村婚恋婚育交叉上演,异彩纷呈,让人犹如雾里看花,不知何去何从。
后记: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走过40年,神州大地城乡变化翻天覆地,中国古老的农村发生的悄然变革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些多年来亘古不变的传统坚冰也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中消融,“礼崩乐坏”,看似平常,或许对古老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自张立宽,中国发展观察《农村过大年,习俗悄悄变》
|
|